150场面试下,是被困住的二战落榜生

4月,有很多人开始投递简历,甚至也是求职高峰期。

而这些投简历的人,好多都是二战落榜生。

在2022年,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,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。

也就是说,大概有300多万考生落榜。

而二战落榜生,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进入社会工作。

人生的指针按着既定的程序不断转动,划过毕业、工作、结婚、生育、退休等生命节点,形成了一座承载社会文化共识的“社会时钟”。

按照“标准”的人生刻度,本科毕业应是就业或是就读硕士的时候,而二战落榜者则“踩点失败”。

我的朋友丽丽就是典型的例子,她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。

为求稳妥,她在第一次考研选择本校、本专业,失败了。

失利之后第二次选择了社会学,依然失败了。

两年的筹谋没有换来更高的学历,只是让她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往届生。

4月代表春招快要收尾了,她非常非常焦虑,如果没有抓住机会,就要再等半年。

她熟悉的同学,比她早两年进入职场,有些人甚至都成为了小组长,晋升为管理层。

于是在之前一段时间里,她常常在凌晨从床上爬起来,不断翻看新上线的岗位,投递简历。

在短短的两个星期里,投递了无数份简历,参加了150场面试。

对于二战落榜者来说,求职是孤独的。

进入面试后,不得不面临尖锐的问题,“为什么考研?一战为什么失败?二战为什么失败?为什么不继续考?”

“二战考研失败”,几乎成为了每个面试官必问的问题。

一些面试官过度聚焦于此,让她感到被歧视。

忙碌了半个多月之后,她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
于是,她开始寻找新的岗位,那就是她很感兴趣的“游戏策划”。

求职大约也是在那时迎来转折,终于,她拿到了一家心仪游戏公司的录用通知。

在考研结果出来之后,网上会冒出来很多帖子,最常见的问题是,“二战失败了该怎么找工作?”

心理防线的崩塌,来自于之前苦行僧式的备考生活。

有些人为了备战,租了一间小屋子刷题,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。

网友A就是这样的,每天早上8点半到图书馆,夜里11点回到房子里。

为了减少向父母伸手的频率,他把夜里的加餐,从便利店零食换成了家庭装的燕麦片和奶粉。

日复一日,他在简陋的环境里勉强睡去。

来自于应届生、往届生的压力,更是让他感到窒息。

可是,他还是失败了。

在得知面试结果的那几天,他独自呆在屋子里,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。

最后,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,出去找工作。

生命中的一个个节点把人生划分成几个阶段,但人和人的故事弥合了其中的缝隙。

编辑 举报 分享 2022-04-09 11:34:04

0个评论
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